真空除气器的核心逻辑可类比 “汽水开盖冒泡”—— 依据亨利定律,液体中气体溶解度随压力降低而下降。钻井液在井下受高压裹挟的天然气、H₂S 等气体,到地面后若不处理,会导致泥浆密度骤降、泵压波动,甚至引发井喷。
设备通过人工制造真空环境(压力低至 - 0.06~-0.08MPa),打破气液溶解平衡,迫使气体从泥浆中 “挣脱” 成微小气泡,再通过物理分离将其排出,相当于给钻井液 “放气降压”。这一过程能将泥浆含气率从 5% 以上降至 0.5% 以下,是避免气侵事故的关键环节。

二、三类主流机型:原理与场景的适配差异
不同工况催生了差异化设计,常见类型及原理特点如下:
真空式除气器:通过真空泵抽吸形成负压,泥浆经布浆装置分散成雾状或液膜,气体在真空罐内析出后被抽走。结构上依赖分离罐与真空泵协同,除气效率达 90% 以上,但体积较大,适合固定钻井平台。
常压式除气器:无需真空泵,由离心泵将泥浆高速送入喷射罐,泥浆撞击罐壁形成薄层,气体自然破裂分离。体积仅为真空式的 1/3,适配移动钻井或空间受限场景,但对低浓度气侵处理能力较弱。
离心式除气器:新型设备,利用离心机高速旋转产生的离心力,将密度不同的气液分离,适用于高粘度泥浆,目前在深井钻井中逐步推广。
三、核心系统运作:三步实现气液分离
1. 真空发生系统:负压环境的 “缔造者”
核心部件为真空泵,钻井场景中以水环式和旋片式为主:
水环式真空泵通过叶轮旋转形成水膜密封,抽气过程等温,可安全处理甲烷等易燃易爆气体,是油气钻井的首选;
旋片式成本更低,但需真空泵油密封,可能污染泥浆,多用于非油气钻井。
真空泵启动后 30 秒内即可将分离罐压力降至目标区间,为气体析出奠定基础。
2. 气液分离系统:气泡的 “捕捉与排出”
泥浆经进料泵送入布浆装置:卧式机型用搅拌桨将泥浆搅成雾状,立式机型通过喷淋头形成均匀液膜,接触面积较原始状态提升 3 倍以上。含气泡的泥浆流经折流分离板时,气泡被反复切割聚合,最终上浮至罐顶气体腔,经排气管送至安全区域燃烧或排放。
3. 安全回流系统:泥浆的 “稳定循环”
罐底的浮球阀液位控制系统是关键安全装置:当液位过高时自动加大排浆量,避免泥浆倒灌进真空泵;液位过低则减小排量,防止 “干抽” 损坏设备。净化后的泥浆经出料泵回流至循环系统,完成闭环。
四、故障应对:原理落地的实用逻辑
实际运作中,故障多与原理失效直接相关:
真空度不足:多因密封件老化(如氟橡胶圈磨损)或真空泵缺水,需更换密封件或补充工作液;
异常振动:可能是分离罐内混入岩屑,需停机清理异物;
电机不转:常为真空泵叶轮生锈卡滞,手动转动耦合器即可解决。
综上,真空除气器通过 “降压析气→分类分离→安全回流” 的逻辑,结合不同机型的适配特性,成为钻井液净化的核心装备。掌握其原理与故障应对技巧,能显著提升钻井作业的安全性与效率。
本文标签: 真空除气器  



 
            


